益阳频道

>

文学作品

>

正文
书评|走进诗意的茶乡——读曾丽霞的《发酵的时光》
发布时间:2021-10-25  来源:新湖南  编辑:宋姗姗  

走进诗意的茶乡

——读曾丽霞的《发酵的时光》

〇丁允衍

首先要祝贺曾丽霞镜头里的安化黑茶专题摄影画册《发酵的时光》正式出版。

与曾丽霞相识是2019年,那年我随中国财政摄影家协会赴益阳参加赫山财政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影像纪实活动,小曾带来了她拍摄的安化黑茶的照片,还送给我一本她的诗集《云边边》。她告诉我,很想出一本反映安化黑茶的画册,请我对她的照片提提意见和建议。看到她的素材积累,显然已经不是一二年、三五年的功夫了,我开始关注她的镜头里的安化黑茶,一个浪漫诗情与纪实图像融合的茶乡。

《发酵的时光》分了四部分,画册的第一部分是从自然生态切入的,突出的是“景”。作者以“好山好水”拉开了“好茶”的帷幕,娓娓道来黑茶故事。于是我们打开画册首先看见的是安化境内的自然风景,共25幅作品,其中全景15幅、中景5幅、近景5幅,展现了这里叠嶂的峰峦、密布的溪流,看见了这里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美的自然生态,宛如仙境般的茶乡,构成了第一章“茶乡山水”。

大全景风光的拍摄在摄影中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所谓“难题”是大全景看似容易拍,挺好看,却少有特色,也就最难拍。而作者通过静态摄影特有的视觉边界,充分利用不同季节、气候、光线,以及色温条件,观察、选择景物特定的位置,营造了景物透视、色调,丰富了全景风光,赋予了茶乡特定的地理特色。每一张好风景都是打磨出来的,需要时间,需要反复,需要耐性,需要韧劲,更需要思考。我们很难想象作者在几个年头,不同季节,在同一个时间段,同一个地方,反复走了多少路,但正是这种无法数计的付出,才使我们能够在风景纪实中,感受到被化为诗意般的浪漫情调。

接着,画册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安化茶工的制茶场景,这就是第二章“茶工风采”,突出的是“人”。我从没有见过黑茶的制作场面,据说,安化“千两茶”是黑茶中的紧压茶,加工工艺独特,包装与加工一并进行。由茶工用天然竹篾、棕片、蓼叶包装黑毛茶,通过绞、压、踩、滚、锤等工艺。还有人描述,踩制千两茶,犹如演绎一场豪迈的劲舞。很明显,这部分作者多采用了逆光、中近景以及近乎单一色调的表达,通过光影、虚实的对比、景物节奏等形式语言,折射画面的力度。

在这部分的44幅作品中,作者拍摄了工前、编制、香融、汽蒸、装篓、踩制、锁口、晾晒以及采收、杀青、精选、烘培、成品、质检等既复杂又神奇的工艺过程,画面结构简捷,主陪清晰,人物突出,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人的力量。在“踩制”、“齐心协力”、“茶工号子”等作品中,我们仿佛能够听到踩茶汉子们雄浑粗狂的呐喊,感受到踩茶律动的阳刚之美;在谈笑风生的瞬间,传递着千两茶工的乐观精神,感受到茶工肩负的生活分量。正是在复杂的工艺、聚集的力量、凝重的发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茶工真正的风采。

摄影是利用光线,选择形象,把握瞬间,通过视觉逻辑的形象表达。特定光线条件下景物的影调、线形、色彩能够赋予画面特有的诗意,如“茶工风采”,在逆光中捕捉了茶工的侧背影、蹬踩的姿态,以及利用单一色调的表达便产生了诗意的效果,读者能够体会到茶工的发力、流汗,以及劳作的艰辛。这部分作品大多数都很平实,但是作者表达茶工凝心聚力的细节,用心人物的刻画,反映出对茶工现实描述的自我感受,这就是影像的诗意。作为读者感受到了画面之外,超越画面的东西,那也是影像的诗意。

人说,安化黑茶是茶中王者,发酵是永恒的涅槃之路。我说,安化茶工才是真正的王者,才是安化黑茶真正的灵魂。

“万里茶道”是画册的第三章,突出的是“事”。说到影像叙事,这是摄影的重要功能,有人认为这只是新闻、纪实摄影的所为,其实任何门类的摄影作品都可以叙事,也能够叙事,只是有的直抒臆胸,有的含蓄委婉,有的外在,有的内敛。实际上,画册的前两部分都在叙事,用“景”叙事,用“人”叙事,这部分讲的是万里茶道的变迁,是对古往今来茶道的描述,因此,我们看到了景、物、人各类影像的集合。

全章60幅作品,开篇便传来了“马帮铃响”,把读者带进了千年古境,在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作为万里茶道起点之一的安化,至今留下了许多古茶园、古茶亭、古茶碑、古茶市、老茶行,遗存着生生不息的安化先人制茶、喝茶、运茶的遗迹。不难想象当年古道马嘶铃响,黑茶产销之旺,一番“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世奇观。

我去益阳的那年,便得悉就在这年3月,“万里茶道”已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安化唐家观、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安化渠江大安村古村落、安化江南永锡桥、鹞子尖古道、缘奇桥、资阳三台塔七处列入重点文化遗产,都被作者一一摄入了镜头。一条条茶马古道,一座座茶乡遗址,一件件黑茶往事,把安化茶史写进了万里茶道。

作者先后穿插了四幅在内蒙古拍摄的奔马与驼队,对中国古代开拓丝绸之路后的第二条通往西域、贯穿亚欧的万里茶道寄予了无限的遐想。今日的影像,如同电影中的空镜头,打开了昨日的记忆。作者历经了十余年的古道追寻,在这里做了时空转换和叙事的铺垫。

从“窗外云台”“风雨袭来”,到“茶乡故事多”“山光水色”,又是8幅大全风景,结束了这一部分。

故事还在延续,正如作者写的“如今,马帮渐行渐远,留下的是古道欲凉还热的脉管和千年不绝的茶香。” 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安化,今天的安化黑茶,铸就了县域经济、市域经济、湖南经济的光环,走上了茶旅一体、茶旅文康融合发展之路。古道还在延伸,它将继续成为走向世界的商贸之路,国际交流的文化之路,勇于开拓的精神之路,绿色合作的和谐之路。

用写实回顾往事,用写意展示未来,作者寄予了家乡深深的情感,这是一首诗,一首形象的诗篇。

画册的第四章是“黑茶飘香”,开篇是一幅低调作品——“烧水煮茶”,锅、勺、碗,灶火、泉水、黑茶,静中有动,飘来了温馨的茶香。这部分突出的是“物”,全篇25幅,围绕茶、茶具、茶艺,展开了茶与人的叙事——人际交流、民族和睦,生活之必须、精神之涵养。

这里有8幅低调静物是很值得一读的,它给这一部分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意味,形象地描写了安化黑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的12字考语,打下了“黑茶飘香”的底色。

两幅茶艺(文火细水慢品茗、冲泡),两幅边陲用茶(酥油茶香、边疆茶润),两幅以茶会友,两幅以茶迎客(茶香客自来、饮客皆可人),两幅风景(新疆秋景、茶乡冬景),一盏新茶和一曲《幽兰逢春》,加深了“黑茶飘香”的立意。

如果说前三章描述的是环境之宜、制茶之艰、茶乡之变,那么这章便是黑茶之用。对于一个实用性章节,作者却充分利用图像静、动变换的表达方法,所谓“动”,并不是目前时尚的什么视频,而是专注于静态图像的动态表达。从茶具、到茶艺,到生活用茶,感受到动静之间变换的韵律、节奏的美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可见在画册里,反映生活的美好不只是单幅图像的任务,而且也是多幅图像之间协作的任务,是作者专注于静态图像的动态性把握和表述,包括图片的配诗和文字说明,因为画册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

感谢曾丽霞用镜头带我们走进了诗意般的茶乡,为中国茶业百强县之一的安化留下了永恒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

丁允衍,1947年出生,上海市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新闻摄影进修班毕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2019年12月12日,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益阳要闻

区县新闻

便民提醒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