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文化建设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传承创新意识薄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低效的现实困境,亟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予以破题。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区域的“文化高地”,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发展同频共振,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力量,在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方面具有研究引领、教育培训、科技赋能等独特优势。因此,探究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路径,对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聚焦“立德树人”本业,培养文化振兴生力军
人才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地方高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担负起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的新使命,培养乡村文化振兴生力军。
一是厚植家国情怀。立足课堂,打造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格局,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通过开发本土文化校本教材、增设乡土教育专题课程等,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高校学生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认同者、倡导者和参与者。
二是锤炼过硬本领。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强化专业技能,着力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有发展的“本土化”人才队伍,为地方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如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应用型专业建设,重点突出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社会文化艺术等专业的发展,强化创新发展的动能优势,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为地方文化振兴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与地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认真履行职能,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要坚持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在乡村建立实训和就业基地,推动学校和农村的产学研大联合。同时要根据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及学校特色,调整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培养能适应乡村振兴文化战略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向农村输入基层文化人才,以匹配乡村文化振兴需求。
(二)打造“乡土文化”工程,激发文化振兴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校可以通过从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等维度入手,助力打造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廉洁文化等文化工程,从而激发文化振兴的影响力。
一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加强对于相关专题的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以益阳为例,益阳自秦置县,赓续千年文脉,有羊舞岭古窑址、南洞庭古塔、石码头明清古巷等文化古迹,有中共金家堤支部、丰堆仑革命旧址等红色遗址,也有安化千两茶、梅山剪纸、益阳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构建乡土文化传承工程,能够让地方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
二是打造文化特色品牌。高校作为地方的“文化高地”,深得地方文化的滋养,与地方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为高校要充分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助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符号”,不断提升地方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如利用地方优良“文风”,通过邀请诗词名家组织采风活动、建设乡村诗词长廊、诗词诵读比赛等方式,打造“诗词之乡”;融合地域特色,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通过风景优美的“竹林花海”、形式多样的竹工艺品,打造了有口皆碑的“竹文化”品牌。
三是创新文化宣传阵地。高校可以发挥专业和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力发展地方文旅产业及“非遗展示厅”、乡村博物馆、图书馆、农家书屋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全产业链提升。同时通过拍摄宣传片、设计海报、组织文艺演出等方式,帮助乡村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让乡村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全面发展的“硬引擎”,助推新时代乡村文化事业、产业实现特色发展。
(三)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形成文化振兴凝聚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建立起师生服务乡村长效机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实践平台,与乡村文化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文化振兴凝聚力。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党建统揽全局,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教师党员加入服务乡村振兴团队之中。学校以校党委为领导,派专门工作人员驻守乡村振兴联系点,党委领导定期到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讲授主题党课,并组织相关学科力量帮助乡村开展调研,从乡村的历史性、文化性、社会性、生态性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挖掘特色优势、分析主要矛盾、抓住关键问题,科学认识乡村文化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更好发掘并利用乡村文化特色资源,以学术研究为先导推动整体谋划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度身定做乡村文化发展路径。
二是坚持资源双向融合互助。充分利用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师资,汇总整合优质培训内容,将校内技能实训与校外地方岗位实习相结合,致力建立连接高校与乡村的资源与智慧交流渠道,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一个高水准的平台。特别是在文化人才培训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在文学、艺术、考古等文化领域相关资源,开发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课程,并组织名师、骨干教师开展如成立钢琴支教基地等活动,以支教、举办音乐会等方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学校组织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课题并鼓励师生多渠道参与相关申请和研究,开展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化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也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三是坚持教育结对扶持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活动等,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对口帮扶乡村学校等社会实践活动,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活动,并发挥大学生所拥有的特长和优势,输出与传播文化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是利用好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开展与乡村文化相关的比赛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发展创意孵化园等,为毕业生搭建低成本、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进行乡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创业活动,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路径,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好地贡献高校力量。(作者系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 益阳市委常委会会议召开
- 益阳市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
- 熊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益阳实践
- 益阳市委常委会会议召开 熊炜主持
- 高志丹:深化体教融合 巩固基础项目 以地方实践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 2024年益阳市对接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交流座谈会举行
区县新闻
- 竹子变“钢筋” 建起办公楼 ——中南林科大助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
- “党建+法治”双驱动 南县华阁镇乡村振兴的新密码@湖南日报
- 安化让农民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技生钱”:“送上门的免费培训班,我们都愿意上”@湖南日报
- 驻村带片 联村共建 南县推进“稻虾共富工程”片区协作@湖南日报市州头条
- 大通湖区北洲子镇:“订单芥菜”让冬闲田变致富田
- 大通湖区河坝镇发展“一亩多产、一棚多用”生产模式
便民提醒
- 乾元宫社区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 文昌阁社区大力整治学门口农贸市场经营环境%
- 人民路社区美食巷顶棚整改引领营商新风尚%
- 文昌阁社区完成西门巷提质改造%
- 贺家桥社区政策宣讲助力企业发展%
- 乾元宫社区完成桥北市场改造工程%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