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频道

>

典型报道

>

正文
湖南日报|一草一蟹闯世界——看益阳市大通湖区“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3-10-30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郭畅达  

邢玲 杨玉菡 刘钊作

一湖碧水,几多波澜。

素有“洞庭之心”之称的大通湖,是湖南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在洞庭湖乃至长江大保护中占据重要生态地位。短短几年间,因为小小水草,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在围网养殖、过度投肥等因素影响下,大通湖总磷、总氮超标,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

2017年,大通湖区邀请武汉大学于丹教授团队参与治湖,梁子湖治理经验花开大通湖,“水下荒漠”蝶变“水下森林”。水质逐渐好转的同时,大通湖区就地取材、因势利导,走出一条“水草+”的新型致富之路。今年8月,相关经验登上央视《焦点访谈》。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大通湖区,一起探寻大湖之变。

大通湖临湖区域引入大湖水养蟹。李健 摄

【水之变】

大通湖水质由劣Ⅴ类水质逐渐稳定为Ⅳ类

乘一艘船向大通湖湖心挺进,会发现水没有想象的清澈。益阳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龙专华介绍,大通湖水深80厘米至200厘米。风稍大一点,湖底泥沙极易被卷起来,湖水就变浑浊了。

水域大,湖水浅,流动性差,自净能力不强,这是大通湖作为内陆湖泊的典型特点。

“2012年,大通湖还是国家‘良好湖泊’,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湖泊名录。2015年就跌落谷底,究其根源,还在于一味向大湖索取。”龙专华说。

2009年,当地一渔业公司获得大通湖的水域经营权后,为了利益最大化,开展掠夺性经营。

为了增产,12.4万亩的大通湖,被他们用大网隔成若干块,活生生变成了“不通湖”。

为让养殖的水产长得更快、更多,该公司使用大型投饵机大剂量投放肥料,致湖水严重“营养过剩”。

更严重的是,他们还用大网清扫湖底被称为“水体生物净化器”的螺蚌出售,致水底生态遭受“灭绝性”摧毁,湖水自净功能基本丧失。

加之大通湖海拔低于周边水域,属于“锅底区”。临湖几个区县的多个乡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曾齐齐排向大通湖,也成为大湖污染的一大因素。

大通湖“病了”!

如何拯救大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领导多次深入大通湖调研,提出“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的治理思路。

大通湖区修复湖泊生态功能,首先是斩断摧毁大湖的“黑手”。2016年到2018年,经过一次次激烈交锋,当地政府与渔业公司最终依法解除了大通湖承包合同,让湖泊恢复自由身。紧接着是调结构、活水系,从根本上修复严重失衡的湖泊生态系统。

大通湖水质类别由劣Ⅴ类逐渐稳定为Ⅳ类。李健 摄

修复生态,谈何容易?生态环境部时任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推荐了曾带领团队在武汉梁子湖种植20万亩水草,使之恢复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的于丹教授团队。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迎着大通湖人满满的期望奔赴而来,在当地政府、居民通力配合下,团队一边迅速组建实验室,一边指导种植水草,针对重建生态系统、控制内源释放等重点内容展开研究。

大通湖生态恢复工程拉开帷幕。

种草,是门技术活。最开始,水浑浊,草根本长不起来;于是下猛药,在鱼虾进食少的冬季,在大通湖浅水区种植1倍于常规量、净水水质功能强的沉水植物,迅速提高湖水透明度,以促进更多种子萌发;接下来,逐渐向深水区种草……

目前,大通湖有擅于吸附磷、氮的马来眼子菜、黑藻、苦草等10余种水草共生共长,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起“沉水—浮叶—挺水植被带”5.2万亩,荒芜的水底开始重焕生机。

伴随水生植物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得到休养生息,野生甲鱼等优质水生动物重现,大批候鸟陆续回归。

一组数据证明了大通湖的治水之变——大通湖水质类别由劣Ⅴ类逐渐稳定为Ⅳ类,总磷年均浓度从2018年的0.216毫克/升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0.068毫克/升;沿湖植被带65%得到修复,湖内水生植物达17种。

【草之变】

小小水草由“工具草”变身产值超2000万的“水黄金”

环大通湖行,一个大型户外广告牌映入眼帘——“洞庭之心、水草之都”。

“我们只用了4年时间,实现了水草产业年产值从零到千万元的跨越。”大通湖区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少文自豪地说。

在史少文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个缤纷的“水草王国”。从五颜六色的景观水草,到用于净化水质的各类品种,大通湖区生态投资有限公司的水草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大通湖,水草既能净水,又能养蟹,还能卖钱。李健 摄

用于治湖的水草是怎么变身商品的呢?这与益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军田不无关系。

治水头一年,大通湖区光从江浙、安徽等地买鲜草和芽苞,就花了2500多万元。随着湖水水质逐渐改善,大通湖区时任区委书记的何军田寻思,既然每年买水草要花不少钱,种下去的水草也需要定期清理,何不借此机会发展水草产业?

今年,在大湖“人放天养”的大闸蟹个大肉肥。李健 摄

水草,被较早将其做成产业的江浙一带唤作“水黄金”。穗花狐尾藻,每亩水面可产约4000公斤,1年拔1次,按照每斤鲜草1.2元的价格计算,每亩产值约9600元;轮叶黑藻1年拔4次,亩产值也能过万元……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亩产值要远高于大通湖养鱼的收益,更别说发展高附加值的景观水草等了,收益杠杠的。

瞅准商机,大通湖区于2019年成立区属企业——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发展水草产业。

“说实话,最开始大家心理是抵触的,觉得小小水草不值几个钱,害怕投的钱打了水漂。”史少文回忆。

为给大家吃下定心丸,大通湖区既请专家手把手教授技术,让大家看到水草超强的水质净化作用;又出台奖励激励政策——水草种植达到验收标准的,每亩奖励800元。

在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带领下,有村民开始尝试进入这个领域。

“我2019年开始改种水草,亩均收入超过8000元,比过去养鱼每亩3000元的收入高得多。”村民刘跃兵欣然表示。

村民邵史浩,将承包的30亩鱼塘悉数改种水草,当年采收水草7.5万公斤,亩均收入突破1万元。

还有村民发现,池塘种草,养出来的虾蟹品质更佳。尝到甜头后,大通湖渔民思路大变,部分村民在种水草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养殖。过去被大家看不上眼的水草,变成了如今抢着种的“香饽饽”。

睡莲、苦草、芡实、铜钱草、穗花狐尾藻、水生美人蕉……几年探索,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开发出120多个水生植物品种,累计流转生态退养水域面积4000多亩。

如今,该公司种植的水草不仅能满足大通湖自身治理需要,还销往湖北、安徽、江苏、江西、贵州等地。目前,每亩水草产值8000元左右,平均利润3000元。2022年,大通湖区水草产值突破2400万元。

从治水的“工具草”,到生财的“水黄金”,大通湖区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眼下,“水草+”的内涵还在不断拓展。该区利用水草产业建设了湖南省水生植物科普基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教育”的水草研学文旅新模式;水草生态瓶、水草造景等文创旅游产品,效益也很可观。

大通湖区新品牌形象——“洞庭之心、水草之都”,已然叫响!

【蟹之变】

水草养出来的蟹,身价长了2.35倍

“今年捕上来的大闸蟹最大只的有足足7两,市面上一只能卖400多元呢。”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洞庭禛农禛金蟹养殖基地养殖户袁征兵说。

这是养了10年小龙虾的袁征兵养蟹的第一年,“战果”颇丰——120亩池塘套养水草与大闸蟹,亩均利润超过9000元。

绑蟹女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李健 摄

大通湖区副区长尹平介绍,通过发展“水草+”产业,当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通湖大闸蟹”重新叫响全国。

大通湖养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个世纪70年代。1972年,大通湖在湖南率先试水人工养殖大闸蟹。2000年从上海崇明岛引进蟹苗后,大通湖拉开了大规模养殖大闸蟹的序幕。

“每年一到螃蟹上市的季节,想来大通湖吃螃蟹得提前一周预订。”大通湖大闸蟹协会秘书长周长明介绍,大通湖大闸蟹曾经风光无两。“当时有的村民摆地摊卖螃蟹,一个月能卖几万元。”

凭借黄满膏腴、肉质劲道的特点,大通湖大闸蟹曾出口海外。2008年的海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出口3只螃蟹,就有1只来自大通湖。

五两一只的大通湖大闸蟹,卖价为228元。李健 摄

然而,大通湖水质下降之后,“母亲湖”再也不能提供鲜美的河鲜。大通湖大闸蟹产业选择暂时退出。

“退出,是为了更好的回来。”大通湖区委书记王新宇坦言,大通湖区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力争加快大闸蟹产业转型升级,走出符合区情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何绿色回归?一次,大通湖生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康朝辉发现,江浙一带的客户将大通湖种植的鲜水草买回去养螃蟹,这着实给他上了一课。

于丹教授也从理论角度,鼓励大通湖尝试“水草+螃蟹”的生态养殖模式:大闸蟹可以在水草里度过高温天气;可以消化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腐蚀碎屑;将螃蟹捕捞起来后,还能将水中的富营养物质转移走,一举多得。

大闸蟹产业踏上新征程,大通湖区明确:大通湖临湖1公里内区域划分为生态养殖区,不盲目投肥投饵,所有池塘的养殖废水不得排向大通湖,必须经过处理后外排,100亩以上养殖基地需建设养殖尾水自循环系统。

生态养殖之路让大通湖大闸蟹迎来重生,品相和销路都比从前更胜一筹,已经从过去的“论斤卖”,升级为“论只卖”。

就拿袁征兵家的螃蟹来说吧。今年,他家的大闸蟹两成为五两及以上的,每只能卖到228元;八成为四两的,价格也在376元每公斤。“换作以前,大闸蟹一是没这样的大个头,二是价格不过160元每公斤。”

曾创造过出口“神话”的大通湖大闸蟹,再度驶向新的出海路——2022年,大通湖出口大闸蟹55吨,销往新加坡、菲律宾和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检验检疫全部合格;今年8月,在中东相关经贸合作交流会上,湖南又签订了9200万元的大通湖水产品出口合同。

眼下,大通湖区正着力将大闸蟹产业培育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规划,到2026年,大通湖大闸蟹池塘生态养殖面积将达2万亩,大通湖湖泊原生态养殖面积达1万亩,综合产值超7亿元。

“未来,大通湖区将加快产业生态转型,继续深入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同频共振。”对于未来,王新宇憧憬满怀。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10月30日07版)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区县新闻

便民提醒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