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佳伟 通讯员 刘亮
“冰冻天又来了,今年的春耕生产只怕够呛呢。”
“只管放心!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一切都在掌握中。”
2月21日,望着会议室外放肆蹦跶的冰粒子,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廖河村种粮大户李志强有些担忧。资阳区水稻“十代”全程服务联合社负责人姚清明却胸有成竹。
他告诉参会的社员和种粮大户,联合社已对接生产厂家,储备肥料2300吨、农药100吨、秧盘2万个、地膜20吨;2000多台农机也加班加点全部保养完毕。2月17日,正月初八,联合社就全员上岗,为种粮户配发农资,给秧田放水以备翻耕。听到这些,种粮大户郭建虎往椅背上一靠,说:“那我今年又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郭建虎前几年就在李昌港村和亮河村种植双季稻约500亩,虽然赚了点钱,但很累,什么事都要自己操心。2020年6月,资阳区组织引导辖区数家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办资阳区水稻“十代”全程服务联合社,与省级示范联合体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郭建虎知道后,将自己承包的500亩稻田上起“全托班”。“把田交给他们管,他们代选种育秧、代机械翻耕、代机械抛插、代测土配方施肥、代病虫害统防统治、代机械收割、代稻谷烘干、代稻谷仓储、代大米加工、代大米或稻谷销售。一句话,从一粒种子到变成大米销售,他们全包了。”郭建虎笑着说,“没想到种田还可以这么轻松。”刨去成本,郭建虎的双季稻每亩获利500多元,比以前的种田模式利润提高20%。今年,郭建虎打算再扩大50亩双季稻种植面积。
会议一开,大家心里有了底。姚清明还带着他们到智能育秧工厂看看,让大家更放心。“3月上旬是育秧的关键期,工厂智能温控可以度过新一轮寒潮。现在联合社共有20条智能化生产线,5天时间可完成2万亩大田秧苗的培育。”姚清明说,“我们提供代选种育秧服务,在技术操作上有专人负责、统一管理,有利于种子消毒、催芽等关键技术的落实。每亩秧田可节约用工1至3个,节省成本150至300元,每亩大田可节省育秧成本15至20元。”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联合社所有农机全部作业,一天可以翻耕5000亩,机抛(插)6000亩,收割稻谷5000亩,烘干稻谷6000吨。“代机械翻耕,以机耕服务低于市场价每亩15元,为农户提供机械翻耕;代机械抛插,利用高速插秧机、抛秧机,抛插效率比人工抛秧提高10倍以上,每季可缩短抛插时间4天左右,可促进水稻早活蔸、早分蘖,降低早稻秧龄过长和晚稻受寒露危害造成减产的风险。姚清明一项一项列举“十代”服务的优势,总结起来就是9个字:降成本、提效率、增效益。
资阳区水稻生产“十代”全程服务,不仅在本地受欢迎,常德汉寿,长沙宁乡、望城等地的种粮大户也很青睐。汉寿县的种粮大户何新军在军山铺镇种植水稻1000亩,通过朋友介绍,选择资阳区的水稻生产“十代”全程服务。何新军告诉记者:“用工成本降低了,效率也大大提高,今年打算扩大到1500亩。”
2023年,该联合社服务的种粮户达5万户,覆盖35万亩稻田。姚清明初步统计了一下,今年“十代”全程服务面积有望突破40万亩。

(原载《湖南日报》2024年2月22日05版)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 市政府与中铁十八局举行工作会谈 熊炜闫广天出席
- 熊炜:冲刺四季度 决胜全年度 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 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 益阳市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湖南日报要闻头条
- 非凡“十四五”|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益阳谱写“产业强市”新篇章
- 熊炜主持召开市政府2025年第18次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高质量充分就业等工作
- 熊炜:努力把营商环境打造成益阳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区县新闻
- “丰”景藏在科技里!南县推广“四防一增”等技术助力一稻双收节本增效
- 安化油茶采收新景:天上运,地上采,无人机搭起“空中运输线”
- 烟溪酒糟鱼“游”出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 利用率超95%!看安化秸秆的 “逆袭之路”
- 桃江:“空闲棚”变“多产棚”,赚个“棚”满钵满
- 大通湖区生环委办:堵疏结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湖南日报
便民提醒
- 老有所为,幼有反哺,柞树村找到了乡村治理的“幸福密码”%
- 资阳区省级万亩示范片晚稻收割忙%
- 南县乌嘴乡又东村莲藕丰收了!|湖南日报图片新闻%
- 400余跑者用脚步证明:秋天的雨,拦不住桃江沾溪的活力全开%
- 桃江暖心一幕:父亲从医院赶回,儿子从外地归来,只为松木塘镇3000多人第二天有水喝%
- 赫山区八字哨镇“志愿红”守护“天空蓝”,党建引领秸秆禁烧见实效%
益阳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