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频道

>

乡镇风采

>

正文
从建筑工到非遗传承人,曹建光和南县地花鼓不得不说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2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辛菱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杨玉菡 通讯员 崔志文

日前,南县地花鼓艺术团团长曹建光,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县地花鼓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向记者展示证书时深情地说:“我将肩负使命,用毕生精力将南县地花鼓艺术传承发扬光大。”

南县地花鼓艺术团团长曹建光在南县地花鼓艺术博物馆介绍情况。杨玉菡 摄

南县素有“地花鼓窝子”美誉,近年来,更因“北有二人转,南有地花鼓”而盛名在外。南县地花鼓源于清嘉庆初年,在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是南县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为湖南花鼓戏的前身。其动作朴实粗犷、表演活泼自然、生活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2011年6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突破条件限制,终圆儿时梦

今年64岁的曹建光,出生在南县南洲镇南洲村。他打小痴迷南县地花鼓,但在9岁时扁桃体发炎被误诊为脑膜炎,坏了嗓子,遗憾选择从事工程建筑。

人是很奇怪,有时候越压抑越渴望。兜兜转转,曹建光还是选择了自己的最爱。2000年创办小百花剧团,演出南县地花鼓。“因为自身条件受限,我主要从事剧务工作。”曹建光说。

曹建光介绍,小百花剧团最盛时,演员多达20多个,足迹遍布湖南、湖北、江西,每年演出近500场次。“南县是移民县,文化交融,多元土壤孕育的南县地花鼓艺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很多观众。”曹建光说。

南县地花鼓的招牌动作。杨玉菡 摄

2011年,小百花剧团更名为南县地花鼓艺术团,获评全省群众文艺汇演优秀艺术团。曹建光积极推进南县地花鼓艺术进校园,每年至少有上百名学生接受这门非遗艺术的系统培训。

近年来,在曹建光的带领下,南县地花鼓艺术团对曲目进行改革。该团推出的《考镇长》在全国选送的10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第三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活动12个优秀节目之一。创作花鼓小戏《网贷记》,线上线下广泛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结合龙虾节、丰收节、油菜花节等当地节庆活动,创造许多受到大众欢迎的南县地花鼓曲目,在线上线下火爆“出圈”。

目前,艺术团表演曲目多达400多种,其中南县地花鼓传统曲目300多种、新戏100多种。

倾其所有,开设艺术博物馆

2021年,曹建光倾其所有,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建成南县地花鼓艺术博物馆。

该博物馆坐落于南洲村,一栋3层建筑,展陈面积近300平方米。室外还有露天的小舞台,可供小规模演出和排练,为人们提供一个研究、表演、观赏南县地花鼓的场所。

“当年正值南县地花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我花了近半年时间,投资500万元,将南县地花鼓历史沿革、分解动作、表演形式、传承谱系和艺术特征,以及南县地花鼓艺术团发展历程、开展少儿地花鼓培训等成果,浓缩为1处场景、2组雕塑、1080件实物、105张图片和专题视频等展陈元素,完成南县地花鼓陈列布展。”曹建光带领记者穿梭在南县地花鼓艺术博物馆。

经过一面鼓时,曹建光不由想起一段往事。20世纪90年代,曹建光了解到这面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南县地花鼓道具鼓,便想收藏。

“我死了,都别想拿去!”第一次登门,鼓主人态度坚决。第二次,曹建光一无所获。第三次,曹建光找到鼓主人时,对方已在弥留之际。“我是想给这面鼓找个好归宿,看到你几次三番不放弃,诚意十足,就卖给你吧。”鼓主人再三叮嘱曹建光善待这面鼓,曹建光不负所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面鼓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曹建光的执着不仅感动了大家,也赢得家人支持。“用全部身家投资博物馆,我的家人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转变。”

眼下,曹建光又开始新的探索:开工坊,开发经营南县地花鼓道具服装;开直播,宣传南县地花鼓艺术。他在研究、传承南县地花鼓艺术的道路上乐此不疲。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区县新闻

便民提醒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