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与俄罗斯及欧洲之间形成了以茶叶为大宗贸易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史称“万里茶道”。自古以来,安化人民深居山间,山山种茶,四季运茶,靠将制好的茶叶结成捆驼在马背上,通过一条条古道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刻,我们来到这座因茶而生的城市,去感受千年时光的沉淀,去探寻万里茶道的历史印记。
在安化大安村,有一座古老的茶园—渠江茶园,它是“万里茶道”遗存三处茶园之一,也是安化黑茶始祖“渠江薄片”原产地。
群山之上,云雾环绕,锁住了时间,锁住了渠江茶园的绿意盎然。虽历经千年,“渠江薄片”依旧回甘。
“万里茶道”在安化有一条保存最完整的古道—鹞子尖古道。从缘奇桥出发,穿过大坪歇伙铺,直上鹞子尖岭,若隐匿在山林里的石板路不变,匆忙的马蹄,急切的铜铃,依旧会在山谷里回响。沿石板路一路蜿蜒至洞市老街,这里是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驿站,曾经,远近的商贾茶客经过洞市,在此停下餐宿,或交易散茶。
走出洞市,在江南镇十来公里处,有一座风雨廊桥横跨麻溪,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漫步在永锡桥,恍然可见历史中在此避风躲雨的车马商队,它扛过了风风雨雨,也抚慰过远行者的心。
体会过高山的巍峨与山路的坎坷,再来唐家观古镇歇歇脚,感受曾经的茶贸商埠的热闹与惬意。
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千年古镇,依江而建,曾经的繁华落幕,吊脚楼又开始续写新的传奇。临窗眺望,饮一壶黑茶,与对岸漫话过去与当下。
色美味醇的茶汤源于古老的制茶工艺,走进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青瓦红砖还未斑驳,百年木仓的制茶技艺还在传承,从嫩绿的茶叶到享誉中外的黑茶,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安化人智慧与辛劳。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茶道发展的见证者。
循资水而下,有一座傍江而立的宝塔——三台塔,两百余载的光阴里,指引过多少南来北往的运茶船。尽管风雨沧桑了它的容颜,但它依旧矗立江边,成为了万里茶道繁荣的佐证。
一味茶,一座城,一条古道,半部茶史。马蹄、驼铃不再,茶香依旧,华章新启。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 益阳市政府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举行工作会谈 熊炜杨刚出席
- 陈竞主持召开2025年一季度大气污染防治党政联席会议
- 陈竞: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益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陈竞:持之以恒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 陈竞主持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5年第一次会议
- 陈竞主持召开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区县新闻
- 赫山区:智慧育秧省时7至10天 种子变秧最快20天,存活率达98%|湖南日报
- 沅江市:500亩冬桃花迎风绽放,“春赏花、秋摘果”模式助农增收
- 市场需求同比增长20%,“洞庭虫草”沅江芦笋采摘忙
- 沅江腐乳一年卖出六千万元,带动上千人就近就业|湖南日报市州头条
- “米顺”怎么让米来得更顺?引进高速育秧流水线日产16000育秧盘助春耕
- “万家丰”春耕添“助手”,500台植保无人机帮防治
便民提醒
- 采摘明前茶%
- 桃江这片黄桃基地,花开惊艳众人,果熟装满钱袋%
- 种菊寄相思,南县解锁绿色祭祀新方式%
- 新市渡镇900亩生态茶园开园,茶农采摘明前第一抹“绿”%
- 春日花海+西游奇缘+桃林音乐会,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农文旅融合催生“花经济”%
- 赫山:河道治理施工忙%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