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频道

>

文学作品

>

正文
打开一扇回望益阳古代史的窗|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辛菱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7月7日07版

伍成泉

2025年5月,由益阳市地方志编纂室组编,周宪新担任主编,我与戴隆军担任副主编的《益阳古代史》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人参与编纂该书前后历时五年有余。细绎这部56万余字的鸿篇巨制,大致可概括出三个特点。

一是全面系统性。本书所述益阳古代史,上起自距今30万至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下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记述的地理范围,既反映益阳的历史沿革,又符合当代行政区域的实际状况, 即以今赫山区、资阳区、高新区、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为主;同时,对历史上曾经属益阳范围的宁乡、新化、湘阴等地之事亦酌情记述。

内容上,《益阳古代史》涵盖了益阳历代政权的更替和治乱兴衰、地理与行政沿革、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居民生产生活变迁与奋斗历史。体例上,它首次采用通史与专题论述相结合的办法,将全书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为通史部分,分别由周宪新、黄守愚、罗威和伍成泉等四人撰写;下编则收录张春龙、盛定国、杨宁波、蒋万兵等6位专家学者的6篇专题论文,主要就益阳重要考古发现作专门探讨。全书点面结合,将散落于时间长河中的益阳古代文明碎片串连成珠,使益阳20余万年的历史脉络得以全面系统地清晰呈现,为读者打开一扇回望历史的窗。

二是扎实严谨性。《益阳古代史》是一本益阳地方通史,可资利用的资料相当有限,尤其是宋元以前,相关史料零碎且分散。

编纂者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其一,重视考古资料的挖掘和利用。对益阳在先楚和楚国两个时段的叙述,几乎完全建立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兔子山遗址、铁铺岭遗址的相关考古成果构成重要支撑;至元代,则羊舞岭古窑遗址相关研究功不可没。其余各代都涉及不少实物资料,都是重要佐证。不仅于此,更在下编中收录有专题论文6篇, 如张春龙的《兔子山遗址发掘和收获概述》,盛定国的《益阳铁铺岭故城遗址专题研究报告》,杨宁波的《益阳羊舞岭窑的窑业技术来源和发展阶段初探——兼论景德镇窑、龙泉窑的兴衰对羊舞岭窑的影响》,蒋万兵的《楚越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来源和发展阶段初探——益阳市桃江县腰子仑春秋墓综述》等,皆与益阳重要考古发现密切相关。作为考古专家,他们所提供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古代益阳的文化内涵,与上编一起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二,在传世文献上,几乎做到了一网打尽。编纂者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库,首先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等发现线索,将一条条分散的条目拾掇拢来,然后调阅相关文献考辨真伪,再将可信的各条目按照年代先后比排,作成“长编”,最后按照逻辑体系将它们整合串联成文。

益阳在宋元以前的资料,每一条目都弥足珍贵,不忍割舍,故皆得收录,其篇幅稍长之引文皆单独拎出,另取一段,以期醒目。明清二代,因可利用的资料颇丰,则注意甄选和别裁。编辑团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做到“无征不信”,每发一语皆有根据,每述一事皆具出处,可备查核。对于一些民间传说,一概以可信载籍所载为据,无根游谈之说概予删落,从而保证了本书的可信度和严谨性。

三是开拓创新性。作为首部系统性的益阳古代通史,《益阳古代史》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演进、社会变迁和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填补了学术空白。譬如书中参考借鉴了向桃初教授有关炭河里遗址的研究成果,结合益阳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推断认为西周时期的益阳亦大致处在“炭河里方国”之中,标志着包括益阳在内的湖湘地区自此迈入阶级社会,这不仅在益阳发展史上意义重大,也意味着此地最早的国家形态已然出现,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又如书中有关益阳茶史的梳理,以“安化黑茶”为核心,系统勾勒了唐宋至清代中期益阳茶产业的基本脉络。书中大量征引方志、碑刻与政书,尤其注重茶政制度(如宋代榷茶、明代“湖茶”入官)与贸易路线(茶马古道)的考证,凸显了茶业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其中如《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等资料,是前人罕见征引的第一手资料;有关安化黑茶或源自元代的“潭州铁色茶”的论述,亦属首揭其覆。

当然,经检视发现,本书在碑刻实物资料的利用上尚有一些遗漏,然瑕不掩瑜。本书的正式出版,是益阳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湖湘文化研究来说亦是喜事一件。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区县新闻

便民提醒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