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频道

>

教育资讯

>

正文
湖南城市学院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源头活水”,2017年起,成功培育3000余名公费师范生|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26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辛菱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3月24日04版

2025年寒假,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生来到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金沙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村里的孩子们学习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孩子们饶有兴趣,喜笑颜开。

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致力于湖南省乡村小学教师培养,自2017年起,率先开展乡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至今已成功培育3000余名公费师范生,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厚植教育情怀,培育服务乡村教育的“火种”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乡村教育的短板和痛点。选择乡村教师这条路,就是希望能用知识的力量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湖南城市学院2021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侯玉涵说,像她这样怀揣教育梦想、立志扎根乡村的学生还有很多。

湖南城市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1级定向公费师范生侯玉涵在郴州市桂阳县朝阳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本文图片均由湖南城市学院提供。

过去,由于地理区域因素,乡村学校面临师资短缺、教师流失等问题。为突破这一堵点,湖南城市学院为公费师范生精心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厚植教育情怀,形成了“职业情怀+全程实践”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不仅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基础课程,还增加了乡村教育特色课程,如乡村教育政策解读、乡村文化与教育等,并通过组织学生赴乡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邀请优秀乡村教师进校分享经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特点和需求。

湖南城市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1级定向公费师范生赵好在湘潭县石鼓镇歇马中心小学开展顶岗实习。

“我们希望通过系统地培养,让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信念和情怀。”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何振说,“这样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乡村教育环境,成为乡村学校的骨干力量。”

创新培养模式,打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教师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梦想的地方。”毕业后在安化县大福镇石坪学校任教的公费师范生刘昂说。在这里,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用爱和智慧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湖南城市学院在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UBSF协同培养机制,即高校(University)、教育局(Bureau)、农村小学(School)、学生家庭(Family)四方协同,形成合力。四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确保培养出的乡村教师真正能“用得上、留得住、教得好”。

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赤橙”实践团在益阳市赫山区银东社区开展支教活动。

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俊锋介绍:“依托该模式,教师教育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首届毕业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师范生技能竞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100余人次,其中邹千金等同学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张丹丹同学获得湖南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

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乡村教育的“大课堂”中成长成才

湖南城市学院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浸润式融入学生成长成才过程。

开设“教育见习-教育研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课教学与实践体验交叉往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见习、研习、跟岗、顶岗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进行,真正做到将教育实践贯穿师范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满足了多样化、差异化的教育功能需求,还能有效提高学生教育实践成效及目标达成度。

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在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文丰村开展送教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教育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组建“赤橙”实践团,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该团队入选团中央“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打造学生社团活动精品“周末红讲台”,围绕师范技能开展演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等“美育浸润”社团活动,促进师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琦表示:“我们将为学生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乡村教育‘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真正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周 聪)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区县新闻

便民提醒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