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频道

>

教育资讯

>

正文
湖南城市学院:“三四四”模式赋能新工科建设 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3-2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辛菱  

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浪潮与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双重驱动下,机械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立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破解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素养薄弱、工程能力不足、个性发展受限”的共性难题,探索构建“三链对接夯基础、四阶递进强能力、四元协同铸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城院样本”。2024年,学院学生团队凭借《智能育苗制钵播种灌溉一体机》斩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该模式成效的生动注脚。

三链对接:动态课程体系重塑知识供给

面对传统课程体系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脱节的困境,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知识-能力-素养”链式深度耦合为核心,构建动态演进的课程生态系统。在知识链建设中,以数理筑基课程群为根基,通过学科融通打通机械、电气、信息等学科的边界,构建“数理筑基-学科融通-前沿拓展”三级知识架构。将机器视觉、数字孪生、智能传感等前沿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开发智能产线数字化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实践等校企共建课程,将产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能力链建设聚焦问题驱动,构建“标准筑基-跨界协同-双标对接-真岗实练”四阶能力锻造体系。引入北京精雕五轴加工中心等生产设备,建设“教学工厂”,实现基础技能标准化训练;依托楚天科技等企业真实项目,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项目矩阵,使学生完成从产品设计到样机制作的全流程实战。素养链建设方面,创新实施“培根铸魂-方法论导-赛创融通-实战赋能”的多级培育机制,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搭建“创意孵化-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全链条育人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工程能力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四阶递进:差异化成长路径破解同质化培养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流水线生产”的同质化困局,学院创新设计“全体浸润-专业塑能-方向强化-精英拓展”四阶递进的差异化人才培养路径,搭建人才个性化成长的立体化通道。在全体培养阶段,广泛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拓展学生行业视野;构建丰富的大类基础课程群,使学生深入掌握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基础理论与通用技术。专业培养阶段,着力推进专业课程的深度挖掘与学习,依托《工程图学》、《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省级一流开展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塑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方向培养阶段,动态组建“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12个“制造+”微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可根据职业规划自由选择。依托校企合作实践项目,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精英培养层面,通过本科生导师制,选拔精英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校内创新平台的支持下自主开展科研项目,实现从科研成果到实际产品的转化。

元协同:产教融合生态圈赋能育人全链条

为破解人才培养育人要素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学院以“师资-课程-平台-思政”四元协同为支点,撬动政产学研资源向育人一线汇聚。师资建设实施“三化双培”,开展党员教师双向培育;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促进教师工程化;通过学科教研归队,实现教师团队化;通过学校送培攻读博士,实现教师博士化。培育出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博士化率跃升至75% 。 课程建设实施“一体三化”,实现主干课程理实一体,推进专业课程精品化、工程化、数字化。《工程图学》等5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开发“智能制造产线虚拟调试”等数字化教学资源58项。平台建设方面,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共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实践平台,联合楚天科技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训-创新实践-工程实战”的多层次“体验式”实践教学链。思政建设实施"一线二融"模式,坚持“思政教育”一条主线,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下培育和线上引领”两个融合。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工匠精神工作坊+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等多维载体,构建起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的育人格局。

随着“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五年来,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近60项,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省级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一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省级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获专利11项,软著2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8%,一年内技术骨干晋升率超40%,深受企业欢迎。学院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万元,为地方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10余项。

正如该校校长何振所言:“‘三四四’模式通过动态匹配产业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地方高校样本。” (殷赳)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区县新闻

便民提醒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