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频道

>

典型报道

>

正文
湖南日报|梦想在田野里放飞 ——益阳市大通湖区新农人沈文超科技种田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9-30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宋姗姗  

梦想在田野里放飞

——益阳市大通湖区新农人沈文超科技种田的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玉菡 通讯员 徐钢 刘荣华

【小康指数】

沈文超,34岁,益阳市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北胜村村民。大学毕业后,他在广东一家设计公司从事平面设计。2016年,辞职返乡创业,入股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1户,年营业额2400多万元,除去入社村民收入及各项成本外,净利润230多万元。如今,他在当地和益阳市区买了房,家里添置小车2台。

【圆梦故事】

仲秋时节,益阳市大通湖区田野渐渐褪去翠绿,蒙上一层淡淡的金黄色。

车行至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北胜村一处农田,记者听见“嗡嗡嗡”一阵声响。伴随着螺旋桨快速旋转,一架携带防虫生物农药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它时而低空穿梭,时而空中悬停,把一层薄薄的药雾均匀洒在谷穗饱满低垂的水稻上。

操控无人机的沈文超,是一位放弃沿海企业高薪返乡创业的80后新农人,现为益阳市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强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北洲子镇华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湘汇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社理事长。

9月23日,益阳市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北胜村,沈文超操作植保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徐钢 摄

辞去高薪,返乡干事业

“小时候,父母不要我做农活,好让我安心安意读书,考上大学,到大城市找个好工作。”说这话时,沈文超朝父亲沈德云笑了笑。

父亲的美好期望,并非沈文超心之所向。

沈文超的记忆中,烙下了父辈起早贪黑的辛劳场景。沈德云是村里的种田能手,但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来一场冰雹,发一场洪水,生一场虫灾,都可能让一年的汗水落空。就算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也难免受市场影响,丰产不丰收。

“在我父亲这辈人看来,种地是发不了财的。他情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供我上大学。”沈文超说,他大学毕业后一路打拼,做到了广东东莞一家公司的部门总监,月薪1.5万元。

沈德云脸上有光,夸儿子有出息。沈文超却想辞掉工作,返乡创业。

两代人的观念产生了激烈碰撞:沈文超有个创业梦,要当造福一方的能人;沈德云则希望儿子过得安逸,有份体面工作和稳定收入。

“我要把种地当事业干,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干!”踌躇满志的沈文超最终说服了父亲。

科技种地,种出高效益

不到几分钟,一亩田的生物农药打完了,沈文超收起无人机,领着记者向他入股的合作社走去。“此种地非彼种地!”他话说一半就打住,故意卖个关子。

走进合作社大门,见前坪晒满金灿灿的稻谷。正对面库房里款式各异的农机一字排开。沈文超麻利地爬上一台铲车,开始翻晒稻谷。

“现在都是科技种田,过去的老一套落后了。”铲车轰鸣,沈文超提高嗓音对记者说。

作为新一代农民,沈文超有底气:他有才,知农时,晓农事,会开各种农机,擅长使用种田APP;他也有财,入股3家合作社,发展社员121户,购置农机具50多台,承包土地逾3000亩,年营业额2400多万元,除去入社村民收入及各项成本外,净利润230多万元。“才”“财”兼备,他还勤学好问,多次去各级农机展、农博会取经。

讲起科技种地的好处,沈文超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高效益”。

科技大棚育秧,避开了倒春寒;统防统治打药,减少了病虫害;现代农机收割,降低了机损率……与父辈相比,沈文超种地产量翻番,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产量上去了,质量也要上去。除引种玉针香、农香42、野香优莉丝、恒优一号等优质稻外,沈文超还特意在某些环节“去科技化”,以提高稻米品质。如重要节点采用人工除草,晴好天气采用日光晒谷,父辈们种田有益的“土办法”被延续下来。

沈文超还引进稻虾套养模式,实现一地双收;通过电商渠道推广,提升自有品牌溢价。他家的大米,价高的达每公斤50元,低的也有15元。

早些年沈德云种地,每亩纯收益养家糊口都难;现在沈文超种地,双季稻每亩纯收益达1200多元,稻虾套养每亩纯收益最高达3700元。

沈文超驾驶铲车翻晒稻谷。徐钢 摄

带富一方,有志更有为

轻轻一点手机APP,稻田实景跃然屏上,现场光照度、风力大小、温度、湿度、肥力、酸碱度等各项指标一目了然。通过卫星地图,沈文超还能查看农机作业轨迹,确保无遗漏。

“从水稻浸种、催芽、现代化育秧,到田间生长灌溉,实现了全过程数据采集和现代化管理,也方便购买者进行质量溯源。”沈文超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

虽然可以一屏看遍掌上“丰”景,巡田依然是沈文超雷打不动的早课。

他喜欢站在稻田边,看沐浴着霞光的稻秆儿拔节生长,间或有野鸟、家鸭在稻田里觅食。“这真是再动人不过的美景,一天不到田间地头去,心里就发慌。”沈文超说。

带着情怀种地,沈文超不光要用高科技种好自家田,还要让更多人搭上“科技快车”。

这些年,沈文超自掏腰包请农技专家给村民上课;给村里170名原建档立卡贫困村民每人每年400元农资物品,并为他们在合作社提供长期或短期工作。他还调用合作社农机,为周边1.9万亩稻田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并以高于当地粮食公司的价格收购稻谷。

现在,沈文超正在考察农机无人驾驶技术。“以后,从春天整地、插秧,夏季田间管理,到秋冬粮食仓储,都可实现全程无人化,会有越来越多的粮农受益。”沈文超满是憧憬。

■圆梦感言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沈文超

我的妻子也是白领,在沿海月薪有一两万元。我俩放弃高薪职位回乡创业,为的是趁年轻,有干劲,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

家乡的田野是童年的乐园,与小伙伴一起摸鱼、捉虾、扎猛子的美好场景忘不了,我的根就在农村。如今,科学技术发达,现代农业快速兴起,农村是放飞梦想的大舞台,是创新创业的热土,只要奋力拼搏,照样大有作为。

个人富足,只是我的小目标,与乡亲们一起共同富裕,才是我的最高追求。看到这些年国家给予农村和农民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农村的决心。我将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带领乡亲们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杨玉菡 整理)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9月30日05版)


益阳要闻

区县新闻

便民提醒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