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频道

>

一线动态

>

正文
昔日“烫手山芋”,今朝“香饽饽”,桃江县浮邱山乡写出“秸秆”绿色文章
发布时间:2025-09-2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辛菱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通讯员 刘灿 马少平

稻谷归仓,沃土新生。923日,在桃江县浮邱山乡毛家桥村,金色稻浪褪去之后,秸秆粉碎机成了田间新主角,原本长在田间的秸秆被快速打碎成粉末状。

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本文摄影:刘灿 马少平

今年,浮邱山乡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依托科技赋能、产业增值、政策护航,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科技赋能破焚烧困局,取代浓烟滚滚

每到农作物收获季节,秸秆处理便成为热门话题。以往不少农户习惯露天焚烧,但如今这一“老习惯”已逐渐被浮邱山乡用科技手段按下“暂停键”。

全乡已建成3个秸秆收储点,配备6台打捆机、28台粉碎机,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秸秆收储运体系,能高效实现秸秆打捆离田、粉碎还田与规范化贮存。辅以各村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片建设,肥料化、饲料化利用正逐渐取代露天焚烧,成为深受农户认可的绿色选择。

一条链“吃干榨尽”,秸秆成了“香饽饽”

在毛家桥县级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长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循环线正在高效运转:秸秆打捆进仓,经粉碎、配料、压制后成为肉牛饲料;养殖区的新鲜牛粪经传送直达贮存罐,待发酵后成为育秧基质;基质培育出的绿秧被装盘送往周边稻田,待稻谷收割后收获新一轮秸秆。

这一“种养循环、闭环使用”的生产模式,已在当地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已成功回收3000余亩秸秆,生产肉牛饲料600吨,实现牛粪制成的育秧基质覆盖周边2万亩稻田,将曾经的“烫手山芋”转化为持续生息的“绿色银行”。

精细利用,为每块田“量身定制”解法

秸秆综合利用并无“一招鲜”,关键在于精准施策。

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地形、作物种类、下茬计划都不一样,我们坚持‘一乡一图’‘一村一策’‘一丘一法’。”全乡建立起一套精细化的综合利用体系,对即将复种的田块主推粉碎还田,对周边有养殖需求的田块鼓励打捆离田,引导其余农户参照村级示范片自主选择适宜方案。

这般“量身定制”不仅尊重了农业生产规律,也把选择权交给了农民,激发了参与热情,确保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可持续性。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区县新闻

便民提醒

益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