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通讯员 杨夏 陈旦华
7月29日午后,桃江县武潭镇八家村的阳光透过竹篾缝隙,在堂屋泥土地上洒下斑驳光影。73岁的刘务农正蹲在自家院子的竹篾盘前翻动酒曲,指尖的老茧抚过白灰色的小团子,表皮细密的褶皱里溢出浓郁酒香。不远处,村民薛建成也在忙着赶制新一批酒曲。这是八家村传承百年的制曲场景里,最寻常又最温暖的画面。
薛建成正在晾晒的酒曲。杨夏 摄
四代传艺 掌心温百年,秘方藏山坳 刘务农和儿子刘向明敞开装酒曲的袋子,拿出一枚凑近鼻尖轻嗅,眼神里满是敬畏。“从曾祖父刘菊香,到爷爷刘补山,再到我父亲刘务农和伯伯刘学苏,传到我这里已是第四代。”刘向明说,这门手艺,已在八家村的山坳里传了百年。 清末民初,刘菊香在外务工时偶然学得酒曲秘方,返乡后结合八家村多山地、盛产草药的特点,将秘方改良:用本地山泉水浸润糙米,搭配山坡上采的辣蓼等15味草药,再掺入陈年酒曲“引菌”,发酵晾晒10天才成。刘务农记得,小时候总蹲灶台边看祖辈揉曲:“双手在陶盆里翻飞,米粉、谷糠和草药泥揉得匀匀实实,‘掌心温度要刚好,太烫伤菌,太凉不发’,这话祖辈常挂在嘴边。” 百年手艺,就藏在这代代相传的掌心温度里。 一村共酿 酒香漫街巷,手艺养乡邻 在八家村,这门手艺早从刘家“走”进了全村院落。“当年刘家靠这门手艺让日子红火起来,生产队时期由队里组织制作,村里人种田之余跟着学,渐渐地家家户户都能上手了。”薛建成说,父亲学做曲时总揣着小本子记细节,如今那本子还在抽屉里,字迹被汗水洇得发皱。 现在村里几户做曲人,手艺根子都连着刘氏秘方,却各有巧思:有的调了草药配比,有的掐准了发酵时长。靠着实在口碑,沅江、赫山的酿酒户专来订购,客源几十年没断。上世纪70年代最热闹,山多地少的八家村靠制曲撑起了日子:凉伞村组的竹篾盘从晒谷场堆到屋檐下,妇女揉曲、男人送曲,归来的口袋里揣着票子,能给孩子扯新布、给老人买红糖。 守艺新生 甘苦藏岁月,薪火盼绵长 刘学苏家的曲房里,30℃的余温仿佛没散。墙角木箱虽空,却能想象出酒曲发酵时冒白绒的模样;墙上泛黄的笔记记着 “秘诀”,数字被摩挲得发亮。“做曲像养娃,温湿度差一点都不行。” 他轻拂笔记,眼前是老辈人测曲温的身影。 每年2月和9月做曲忙:草药当天晒干碾碎,和米糠、陈曲揉成“三光”面团,印成小方块发酵。“冬天曲房靠炭盆升温,一进一身汗,出来冷风一吹身体特别吃不消。”刘学苏笑着说:“跟草药、酒曲打交道,没生过风湿,许是手艺养人。” 然而,这缕百年酒香也面临着“断代”的隐忧。“村里会做曲的最年轻是我,其他人都70多岁了。” 刘向明无奈道。随着工业化酒曲以高产量、低成本占据市场,传统酒曲出酒率低、制作耗时的劣势逐渐凸显。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愿意静下心学这门苦手艺的寥寥无几。好在2024年刘向明回了乡,跟着老人学曲,准备靠直播继续讲好八家村曲香故事。 “八家村的酒曲不是普通的手艺,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村支书詹志昂对此深有感触。为了保护这门技艺,村委正申报县级非遗,就是想让这门手艺‘活’下去,让后人知道,八家村除了青山绿水,还有这样一碗藏着故事的老曲香。” 夕阳下,刘向明和刘务农一起将晾晒好的酒曲装袋,准备送往安化的酒厂。竹篾盘里残留的香气在晚风里飘荡,刘向明知道,这百年传承的酒香在八家村的“守曲人”手里,终将飘向更远的未来。
刘学苏的老“曲房”。杨夏 摄
刘务农和刘向明正将酒曲装袋。杨夏 摄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 市政府与中铁十八局举行工作会谈 熊炜闫广天出席
- 熊炜:冲刺四季度 决胜全年度 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 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 益阳市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湖南日报要闻头条
- 非凡“十四五”|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益阳谱写“产业强市”新篇章
- 熊炜主持召开市政府2025年第18次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高质量充分就业等工作
- 熊炜:努力把营商环境打造成益阳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区县新闻
- “丰”景藏在科技里!南县推广“四防一增”等技术助力一稻双收节本增效
- 安化油茶采收新景:天上运,地上采,无人机搭起“空中运输线”
- 烟溪酒糟鱼“游”出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 利用率超95%!看安化秸秆的 “逆袭之路”
- 桃江:“空闲棚”变“多产棚”,赚个“棚”满钵满
- 大通湖区生环委办:堵疏结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湖南日报
便民提醒
- 老有所为,幼有反哺,柞树村找到了乡村治理的“幸福密码”%
- 资阳区省级万亩示范片晚稻收割忙%
- 南县乌嘴乡又东村莲藕丰收了!|湖南日报图片新闻%
- 400余跑者用脚步证明:秋天的雨,拦不住桃江沾溪的活力全开%
- 桃江暖心一幕:父亲从医院赶回,儿子从外地归来,只为松木塘镇3000多人第二天有水喝%
- 赫山区八字哨镇“志愿红”守护“天空蓝”,党建引领秸秆禁烧见实效%
益阳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