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鸿涛
6月8日,益阳市赫山区岳家桥镇岳家桥村的三峡移民产业基地,一排排小玉米植株随风摇曳,秆上的小玉米果穗鲜嫩饱满。“去年一根秆只结一个玉米棒,今年普遍结了两个,是个丰收年。”村民陈业勋开心地说。
陈业勋(左)和邓学奇在岳家桥村的三峡移民产业基地。雷鸿涛 摄
2004年,8户三峡移民迁入岳家桥村,陈业勋就是其中一户。“刚搬来这里,衣食住行啥都不习惯。”今年69岁的村民明国清说。
陈业勋发现,现在的村里“没啥赚钱的路子”,想种菜都“没个地儿”。陈业勋老家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旱地多,村民都习惯种玉米等农作物。
“我们在发展移民产业时,注重发挥三峡移民特长优势,采取‘镇村主导、移民事务中心扶持、移民参与’的模式,助力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赫山区库区移民事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令超介绍,近年来,经过探索,各方一致认为种植小玉米是条好路子。
小玉米,个头小,是适宜儿童食用的营养玉米,具有软、糯、香、甜等特征,比普通玉米更具市场竞争力。
“种小玉米,‘窝子’(土坑)要挖浅一点,一个‘窝子’只放两根苗。”在基地,陈业勋向记者透露种植秘诀,这些都是他20年前在老家就会的技术活。
“发展这个产业的主力军是8户三峡移民。他们有种植经验,又勤劳肯干,都是‘老把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学奇说,去年,岳家桥村试种30亩小玉米,尝到了甜头。
8户移民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力和种植技术入股,从移民变身股民,全程参与小玉米的种植、管理、收割。村集体采取保底收购的模式,确保三峡移民在每亩小玉米基地的务工收入不低于2000元。如果年底村集体在基地有盈余,则大家还可以享受分红。“去年,我在产业基地种小玉米,赚到1万多元。”陈业勋说。
今年,基地面积扩大到70亩。再过10天,第一批成熟的小玉米就可以采摘了。
“我们新建小玉米加工厂,延长小玉米的销售期,增加小玉米的附加值。成立益阳市家美桥安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产品销售,为小玉米注册‘赫山伢子’商标。”岳家桥镇党委书记陈大如介绍,该镇正在打造小玉米全产业链。今年,全镇种植小玉米323亩,下一步将扩大规模至1000亩。
看到岳家桥村的成功,赫山区正在调研,准备将小玉米产业模式在全区推广。
“当初,我们帮助三峡移民拓展发展空间,垦荒种菜、发展产业;没想到三峡移民特别勤劳、特别能干、特别能吃苦的优秀品质带动了周边群众,让小玉米产业进入区委、区政府的视野,开始规模化发展。”益阳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主任谢冬明感慨地说。

(原载《湖南日报》2024年6月14日07版)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益阳要闻
- 陈竞: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益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陈竞主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11次集体学习
- 蒋涤非看望慰问一线环卫工人时强调:关爱环卫工人 共建美丽城市|湖南日报
- 王俊寿在益阳调研商务和民政工作时强调:科技赋能壮大产业集群 用心用情提升服务温度|湖南日报
- 资水天山千里遥 湘疆情深一家亲 熊炜与王志武座谈
- 熊炜:坚决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严防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区县新闻
- 烟溪酒糟鱼“游”出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 利用率超95%!看安化秸秆的 “逆袭之路”
- 桃江:“空闲棚”变“多产棚”,赚个“棚”满钵满
- 大通湖区生环委办:堵疏结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湖南日报
- 桃江探索“稻鸭共生”种养模式,鸭子成了生态循环系统重要一环,亩均节本增收超千元
- 秸秆变废为宝,年产值破千万!大通湖区北洲子镇有妙招
便民提醒
- 资阳区省级万亩示范片晚稻收割忙%
- 南县乌嘴乡又东村莲藕丰收了!|湖南日报图片新闻%
- 400余跑者用脚步证明:秋天的雨,拦不住桃江沾溪的活力全开%
- 桃江暖心一幕:父亲从医院赶回,儿子从外地归来,只为松木塘镇3000多人第二天有水喝%
- 赫山区八字哨镇“志愿红”守护“天空蓝”,党建引领秸秆禁烧见实效%
- “只要她开心,再累都值了”:一位母亲11年用舞步让植物人女儿重生%
益阳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