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县传真
  • 赫山区:真心真情真融入 实帮实扶出实效
赫山区:真心真情真融入 实帮实扶出实效
2016-12-10 10:48:52 来源: 编辑:邹晓明

                      ——赫山区衡龙桥镇黄土坑村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华声在线益阳分站12月9日讯 (通讯员 刘熠) 黄土坑村位于赫山区衡龙桥镇北部,由两村合并而成,受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产出效益低、基础设施条件差、自然灾害较多等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为早日拔“穷根”、改“穷业”、摘“穷帽”,该村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找准路子、科学规划、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六个一批”“六大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抓基层党建,打造扶贫中坚。“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今年以来,区委书记邓正安和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杨永忠先后多次到该村督促指导村支两委班子建设、精准扶贫工作,走访慰问贫困群众。该村在区、镇两级的指导下,强化组织引领脱贫,以“五个一”统揽基层党建,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主战场,打牢了精准扶贫的组织基础。一是选优配强工作班子。并村后,迅速组建临时党支部、工作委员会,选优配强村支两委干部9名,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运转。二是提质升级活动阵地。今年来,该村筹资70余万元,加强硬软件建设,将村民服务中心建成了村里的参政议政中心、精神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三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该村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邀请先进模范上党课,开展知识竞赛,推行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员公开承诺活动,激发党员干部争当脱贫攻坚的先锋队、领头人。为助力本村苔子菜种植项目做大做强,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分工负责,全面协调和推进土地流转、生产环境,为种植大户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二、抓基础建设,改善发展条件。村民经济要发展,基础改善是关键。该村结合村情实际和民情呼声,编写了《黄土坑村精准扶贫总体规划》、《黄土坑村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规划》,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重点和节点,资源整合,精准投入。在此基础上,瞄准“穷根”,精选“药方”,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目前,该村正组织实施省级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总面积3256.2亩,投资497.7万元;硬化亮化绿化村级公路13公里,修砌沟灌渠道3公里,清淤整修山塘10口,修复水毁工程14处,获批农网改造项目3个,完成了黄土坑小学改造工程,并加强了文化体育场所、卫生室、综合服务网点建设。

三、抓产业培育,增强内生动力。一方面,立足村情,发展特色产业。该村制定并实施“盘活闲资源,解决荒问题,巧做养文章”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培育特色产业。 “合作社+贫困户”的“农闲增收”模式成效明显,通过主动引进苔子菜种植大户,流转冬春闲田近千亩,在今冬明春期间,贫困户可领取劳务费近50万元;“企业+贫困户”的“荒山增收”模式前景美好,采取“企业出资投入、农户出土出工、贫困户共同分红”的方式,栽种油用牡丹、南酸枣等经济林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人+贫困户”的“休闲康养”模式来势良好,引进的养老院项目现已开工建设,计划采用养老助困双结合的模式,使贫困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另一方面,创新思路,深化利益联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出资出地,参与分享产业经营收益。如在引进苔子菜种植大户时,明确了土地租赁受益方案,约定每亩农田的冬春季租用费为90元;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务工,按每人100元/天支付酬劳,变“输血”为“造血”,提高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参与度和受益度。

四、抓联动配合,汇聚帮扶合力。区委主要领导联点统筹,区委办、区农业局、赫山国土分局等帮扶单位协同配合,镇扶贫站、民政办、国保所、林管站、水管站、供电所聚力合作,村组具体实施,构建形成了 “区主导、镇主抓、村主扶、组主推”的四级联动体系。各帮扶责任人按照分工,以“一卡”(脱贫明白卡)、“一表”(贫困户走访调查表)、“一册”(帮扶工作手册)、“一读本”(六个一批、六大建设政策简易读本)、“一电话”(电话回访)、“一慰问”(主题慰问)作为抓落实的载体,与贫困户“面对面、心贴心” 常态化交流,确保了全村182户贫困户实现 “一户一策”,有效提高了帮扶精准度。

五、抓精准施策,加速脱贫进程。扶贫信贷扎实推进。该村成立了7人授信工作小组,通过严把授信关口,确保扶贫小额信贷贷得出、用得好、有效益、收得回,实现了贫困对象扶贫小额信贷全覆盖,现已发放贷款170万元。扶贫助学全面启动。全程跟踪“雨露计划”实施情况,全力帮助贫困生就学;镇工会、团委、民政办等单位帮助困难学生5名,全面解决了村里家境贫寒学生就学难题。搬迁改造深入实施。成立联合调查审核小组,全力帮助危房贫困户14户如期完成了危房改造。社保兜底强化保障。按照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备案管理的程序,扎实开展兜底保障资格联合认证行动,确认社保兜底对象11人,基本实现了“应兜尽兜、兜住兜牢”。就业服务贴心到位。组织贫困户200多人次参加食用菌、苔子菜、酸枣树、油牡丹培植技术培训和家电维修、电焊技能培训班,全面提升了贫困对象的就业技能。帮扶慰问全面开展。整合政策资源,重点向贫困户倾斜慰问物款, “七一”期间慰问困难党员10名,发放慰问金3000元;“八一”期间慰问困难军人32名,发放慰问金4400元;洪灾期间慰问贫困户5次,发放救灾物款2万多元。

六、抓技术创新,探索扶贫新路。该村通过搭建村组两级“扶贫工作微信群”,确保了脱贫政策快速传递、措施信息快速互动、经验成果快速共享,探索出了一条动员各方、聚力扶贫的新路子。目前,各帮扶责任人共发起组建村级微信群1个、组级微信群39个,推送信息200多条,发起爱心助困活动5次。扶贫动态“随时发”,变看不到为看得见。通过在微信群共享图片、视频、文字和开展语音对讲等方式,实现工作实时播报、互动时时进行,真正让扶贫工作从“幕后”走上“台前”。同时,通过播报各组工作动态,搭建了督查层和落实层双向互动的平台,对帮扶责任人到岗到位、落实工作进行了有效监督。营销推广“主力军”,变卖不动为卖得俏。以微信为主要营销平台,推进电子商务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朋友圈发布、微信群转发等形式,使该村红薯片、有机蔬菜等特色绿色农产品刷爆朋友圈。学习提高“助力器”,变各自干为交流干。安排专人收集时政热点、党建知识、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并及时转发到微信群,方便群成员学习践行,将微信工作群打造成了移动图书馆、掌上谈心室、政策大课堂。同时,通过晒思想、晒工作、晒能力、晒风采,有效激发了各帮扶责任人比学赶超的活力,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优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