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
为使青年学子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始终着力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三个中心”并驾齐驱,理论实践同步推进
“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理工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素养、写作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湖南城市学院团委书记王琦说。
2022年10月,《人文素养与社会调查》通识必修课现场。
2019年,湖南城市学院全面开始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定位目标为“全方位提升新时代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打造高质量校园文化新阵地”。为此,专门成立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实践教学中心”“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研究中心”“面向人文素养的社会实践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做好人文素养培育顶层设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年4月8日,散文诗进校园之“文学精神与散文诗流变”讲座现场。
上述“三个中心”具有坚实的团队力量,均由人文学科博士、高级职称教师组成教学、科研及实践指导团队,成员先后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报纸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多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该校还拥有“三周一叶”研究所、晚清民国文学研究所、湘学研究院湖南城市学院研究基地、中西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所、城市文化研究所、“三周”红色文化传承省级科普基地、周立波与乡土文学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等各级各类人文平台,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三个课堂”协同发力,培育机制守正创新
依托“三个中心”,湖南城市学院将“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全面贯穿“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将丰富多彩的人文元素融进课堂教学、宿舍生活、社团文化、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形成“三个课堂”协同并进、多元联动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教育新机制。这一新举措形成了全渗透、全员化的活动体系,实现人文素养提升育人举措与成效覆盖全体学生、贯穿校园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全过程,全方位打造高质量校园文化新阵地。
2022年5月,“颂诗文献党 赞青春筑梦”大学生诗文朗诵会。
“我修过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与社会调查》课程,老师将枯燥的人文理论融入实践调查活动,让工科生从生动社会实践中深入体会到了人文社科的知识魅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学生张铮然说。
据了解,“与信仰对话”“名家讲坛”“高雅艺术进校园”“颂诗文献党,赞青春筑梦”以及“党史照亮青春路”系列、大学生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人文素养专项等校园人文活动,年均开展近百场。
“三类数据”凸显亮点,人文工程提质见效
“我们的人文课程教学与文化实践活动是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开设的,所有对人文理论学习充满热情,并愿意参加人文实践活动的青年学生均可参加。”王琦说。
丰富载体,学生广泛参与。据统计,目前全校文艺活动累计参与学生人数已达10万人次,相关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覆盖面年均23000余人次,1000余名学生必修和选修了人文素养理论课程,每年参与校内外人文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人数达4000余人。
2023年4月 湖南省大学生脱口秀校赛现场。
典型引路,榜样力量彰显。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让黑茶舞起来”项目斩获全国银奖;3支人文团队获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专项团队;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入选湖南省高校实践育人示范案例;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和青年文化艺术节获奖累计36项;44项人文项目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此外,2021和2022届人文艺术专业学生就业落实率达80%以上,校友董振昊毕业后前往祖国边疆,去年5月荣获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典型人物。
2022年7月,赴安化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宣传造势,社会反响良好。该校每年人文活动内外宣传报道1000余篇,相关人文推文的阅读与点赞量达万余次。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人文活动报道,在学习强国、中青校园等平台浏览点击量达70余万次。大学生读书会“学习党的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专题研讨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阅读量10万余次。
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袁志成说:“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新要求,作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工匠人才的理工科院校,我校将始终聚焦立德树人主业,全面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思政工作,提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助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湖南城市学院团委供图)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6月6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