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报道
  • 能人回乡建设家乡 “安化现象”引人关注
能人回乡建设家乡 “安化现象”引人关注
2021-10-08 19:33:27 来源: 湖南日报 编辑:宋姗姗

50%以上规模企业由老乡回乡创办,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多亿元——

能人回乡建设家乡“安化现象”引人关注

(缥缈的云海、连绵的山峦和美丽的茶园相互映衬,大美云台山。 邓吉元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军

通讯员 刘刚贵 刘翼张 黄向华

9月26日,安化县滔溪镇百花寨生态园,工人们在万支千两茶文化展示园抓紧施工。这个展示园是百花寨茶旅文康一体化开发项目中的一个景点,该项目由北京航翔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化滔溪人姚社初回乡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

建设中的百花寨生态园与已建成的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云台山风景区,分布在安化县南、北、西部,呈倒“品”字型,是安化县茶旅文体康一体化的典型代表。无独有偶,这3个项目的投资人都是回乡投资的安化人。

安化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有20多万人,其中不少人成为商界能人。近年来,安化县“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取得明显成效。能人回乡建家乡项目紧扣本地资源,投资体量大,涵盖茶旅文、生态保护和种植等,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在经济开发区和乡镇遍地开花,形成引人关注的“安化现象”。据统计,目前安化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69家,其中超过50%由老乡回乡创办。去年,这些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多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0%。

得益于回乡能人带动,安化经济社会发展凯歌高奏。2015年至2020年,全县GDP年均增长6.8%,人均GDP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5%。2019年4月,全县14.86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甩掉了贫困县帽子。

回乡创业,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

随着安化黑茶近年来声名鹊起,离县城12公里的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知名度越来越高。由98座小山头组成的茶乡花海,茶花结合、果花结合、林草结合,漫山遍野都是各种茶树和各色鲜花,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是一幅美丽画卷,被誉为“安化的客厅”。

2015年,安化县赴北京邀请安化乡友回乡投资发展,黄郎云决定回家乡投资兴建茶乡花海,打造一年四季都能“花中游,闻茶香”的生态观光园。黄郎云形容茶乡花海是“在茶园恒常的绿色上,瞬间灿烂绽放的色彩;在绚烂活泼的花的色彩下,永远宁静的茶田”。这景象,正是黄郎云心中家乡的模样。

“赤子童心恋芳草,非关风流;愚公豪情启山林,岂惮磨难。”黄郎云为茶乡花海殚精竭虑。2016年11月茶乡花海开工建设以来,累计投资5.4亿元。去年4月28日,作为湖南省2020年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主会场,茶乡花海正式开园,成为安化县一张新名片。

安化西部马路镇云台山海拔998米,是该县第二高峰。“云台山,这3个字是我见过的最美最短的情诗,像云卷云舒,像春去秋来,像映山花开。”生于云台山村的李亮,2015年从长沙回乡创办云台山茶旅集团,以茶兴旅,开发云上茶园、玻璃栈道和高空滑索、丛林穿越等景点。云台山茶旅集团累计投资5亿元,云台山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李亮说:“我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生我养我的大山,坚信云台山会越来越好!”

投入几亿元在乡村搞建设,究竟为了什么?能不能收回投资?面对质疑,百花寨生态园董事长姚社初说:“作为一个安化人,喝着家乡的水、家乡的茶长大,谁不希望家乡好?家乡越发展,受益的不仅仅是家乡的人,在外地的安化人也同样感到光荣。”

安化县商务局党组书记伍哲纯说,姚社初、黄郎云、李亮等能人回乡创业,回报乡亲,体现了一种情怀、担当和责任,这是安化能人回故乡建家乡的精神内核。生态资源是安化发展的最大优势,通过推进黑茶、旅游、文化、体育和康养融合发展,彰显了安化神韵,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服务老乡,亲商安商引来凤凰栖

在安化黑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能不提。安化冷市镇人陈社强创立的湖南华莱,2009年进军安化黑茶产业,2010年将公司总部从长沙迁回安化。10多年来,公司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2017年,湖南华莱作为战略投资者,与安化县政府签订总投资额达100亿元的安化黑茶特色小镇项目,打造全国唯一的黑茶特色小镇。至去年底,已完成投资52亿元。

陈社强说,湖南华莱快速发展、黑茶小镇建设顺利进行,离不开安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黑茶小镇建设刚启动时,安化就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分别任政委和指挥长的项目建设指挥部,定期召开联席会、调度会,协调解决小镇建设中出现的难题。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1986年成立的安化县经济建设促进会功不可没。多年来,安化县经促会为安化籍乡友回报家乡、造福桑梓提供了平台。安化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主席李艳云说,家乡把在外漂泊的游子当成宝贝,游子又有反哺家乡的愿望,县经促会牵线搭桥,自然水到渠成。

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开建后,安化县成立专门的项目指挥部,选派10余名专业人才支持体验园建设,整合资金1.2亿元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迎宾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争取“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等项目12个。县里还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在景区旁,共安置贫困户517户2137人,是我省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既解决景区建设和运营的劳动用工,也使搬迁户能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又顾家。

近年来,安化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放管服”改革、网上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效能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县发改局副局长、县优化办主任黄志刚说,在今年益阳市营商环境测评中,安化位列全市第二。

产业致富,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安化县仙溪镇山口村张青娥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想到,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回到家乡会吃上“文化饭”,而且越吃越有味,带领乡亲摆脱了贫困。

上世纪90年代,张青娥夫妇用打工攒下的钱买来工程机械,在广东珠海和长沙等地承包土石方工程和承接建设工程项目致富。2005年,夫妻俩回到家乡植树造林。2007年,在湖南大学陈飞虎教授帮助下,在古梅山文化发源地仙溪,打造中国梅山文化园,被列入湖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张青娥夫妇斥资2亿多元,在2800余亩山林间建成独具梅山文化特色的古烽火台、古建筑等景点70多处,修建陈列3800件梅山民俗展品的梅山文化博物馆,建起集茶、果、蔬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梅山文化园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

附近农民成了梅山文化园的员工,他们的工资比在外面打工还高。文化园还将周边村民零散的林地、山土租赁或流转过来,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说:“梅山文化园就是我们的‘钱袋子’。”

“钱袋子”使村民脱贫,“金果果”让老乡致富。2013年,肖尚梅回到家乡羊角塘镇建设高标准生态油茶基地,流转1.2万亩荒山林地,种植油茶树120余万株。2016年,建起年产7000吨纯茶籽油的油料加工厂。2017年至今,累计投资2亿多元。

肖尚梅的油茶成为当地村民致富“金果果”,解决了60余人就业问题,带动土地开发、油茶苗抚育、栽培等季节性用工3万余人次,共支付劳务工资800余万元。

在肖尚梅带动下,安化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余亩,成为农民又一致富产业。

■短评

打好“乡情牌”,用对活资源

杨军

近3年来,安化县与乡友签订的项目,占全县招商引资项目总数70%以上,合同引资金额超100亿元。能人回乡建设的项目,既涵盖传统茶叶生产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又有新材料、茶旅文康、中医药等优势产业,为安化县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出积极贡献。

安化“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成绩亮眼,就在于打好了“乡情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概念,不再是“模糊的怅望”,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打“乡情牌”、唱经济戏,吸引能人回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安化坚持生态立县,致力绿色崛起,制定实施交通攻坚、产业转型、城镇升级、生态提质“四轮驱动”战略,建设开放、创新、秀美、富饶、幸福新安化。这一发展战略得到在外乡友认同,特别是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激发了乡友建设家乡的热情。

打好“乡情牌”,还需搭建一个好平台。安化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经促会,联系散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乡贤,深挖在外人才“富矿”。目前,安化县经促会在全国共有会员1万多人,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力量,吸引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有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10月8日06版)